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本文最后更新于 2020年1月2日。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与众不同,特立独行? 往往很难正确认识自己

没有检视的人生不值得活

维度:时间 行为 金钱 分析过去的分配,调整未来的比例

通过检视理性认识自己,而不是自我感觉良好

清晰的目标

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 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有限

减少目标难 让你只保留一个目标很困难

只保留一个目标会有用吗?

一旦你的目标减少到一个进行聚焦之后,你的世界就会变得不一样的

很多事情可以围绕该目标安排 时间管理 决定某件事做与否

运动 外语 早睡的习惯,一个月达成一个会对生活有很大改变

多米诺骨牌效应

以前习惯基础上,培养新习惯或技能

固化思维与成长思维

基本上所有在场的人都会认为自己是成长思维的人,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

人会受环境的影响和制约。比如在场的各位,你在大学刚入学,是不是立了不少的目标,决定上大学要如何如何。但等几年后,有多少人实现自己的目标了呢?

在刚毕业,参加工作时也是如此,通常也是抱着雄心状志,觉得有一切的可能。但里面很大比例的人,只会在刚开始几年如此,一旦开始适合环境之后,行为方式、兴趣、爱好都慢慢变得固定了。

等到30、40岁之后,你会发现这种情况越来越普遍,只有极少数人都能摆脱这种情况。

从实验的结果看,猩猩似乎并不能像《猩球崛起》中那样快速建立起高度的文明。

但人类却很可能将近万年累积下来的文明火种丢失在外。

人类之所以能一代更胜一代,其重要原因就是浓缩了前人智慧的语言文字和启智开化的教育。

那些杀不死你的,会使你更强大。

脆弱的事物喜欢一成不变的安宁环境,而活的东西才喜欢波动性

这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

非常不可能和无法预测的事件,存在于世界每一种事物之中

一项技术存活的时间越长,其预期剩余寿命就越长,学好老技术

今天产生的信息,放到一年后去看,99.9%都是垃圾

根据林迪效应,塔勒布提出了“反脆弱林迪效应”:

“对于会自然消亡的事物,

生命每增加一天,

其预期寿命就会缩短一天。

而对于不会自然消亡的事物,

生命每增加一天,

则意味着更长的预期寿命。”

“在人生的路上,有一条路每个人非走不可,那就是年轻时候的弯路。没有这一成长过程,就没有真正的成长。”

犯小错,才能避免大错。

不惧伤害,才能变得强韧。

塔勒布在《反脆弱》中提出:

“生命体和组织在不断受到非致命伤害后,会产生自我补偿机制。”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我们越是“接触”小伤害,

就会因自我补偿机制而变得越来越强。

反之,我们越是“拒绝”小伤害,

就会因“过度保护”而变得越来越弱。

“我永远把大部分资金放到安全稳妥的渠道上,

我也永远保持对高风险的小额追逐。”

“懂投资的人和不懂投资的人,

有一个很大的差别:

不懂投资的人可能对十次,

但错一次就足以抹去前面十次的收益。

懂投资的人可能错十次,

但只要一次成功,

就能赚回前面所有失败的损失。”

那我们应该如何投资呢?

塔勒布说:采取杠铃策略,增强投资的反脆弱性。

得出结论:越稳定的越脆弱。

“你的工作越是稳定,

你对组织越是依赖,

那你抗风险的能力就越弱。”

“当一个人被确定性锁死,

基本上就从猎手沦为了猎物。

你的人生之路固化、未来发展固化。

一旦遭遇那只黑天鹅,

一旦环境否定了你,

就会引发大崩盘或大崩溃。”

就是想诠释塔勒布发现的黑天鹅危机:

“我们一直有个可怕的错觉,

就是认为波动性、随机性、不确定性是一桩坏事,

于是想方设法要去消除它们。

但正是这些我们想消除它们的举动,

让我们更容易遭到黑天鹅的攻击。”

当黑天鹅来袭时,

事物在它面前会表现出三种状态:

脆弱的,会受到损伤。

坚固的,会保持原样。

反脆弱的,会变得更强大。

根据事物在黑天鹅来袭时表现出的三种状态,

塔勒布提出了著名的“反脆弱理论”:

“有些事情能从冲击中受益,当暴露在波动性、随机性、混乱和压力、风险和不确定性下时,它们反而能茁壮成长和壮大。”

关于“当你凝视深渊时,深渊也在凝视你”这句话,

我还想说说更深的一个理解。

尼采在说这句话的时候,

前面还有一句话——与魔鬼战斗的人,应当小心自己成为魔鬼。

这两句话加起来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深渊会同化一个人。

当你开始凝望某个深渊时,

可能仅仅只是出于好奇、愤怒,

但当你长久地凝视深渊后,

不知不觉间地就会被它同化,

因为你对深渊越了解,

你知道的捷径就越多,

你知道可以简单获取利益的手段就越多,

于是不知不觉间,

你就变成了深渊,变成了狩猎者。

也许你讨厌别人的某个行为时,也许你自己在慢慢的也会有这样的行为。

你用手指做一把枪的动作,只有一根手指是对着别人的,其余的三个拇指是对着自己

人啊,总是很容易在“成长”中成为最不喜欢的人的样子,因为你最了解的总是你最讨厌的人,很喜欢尼采这句话,不过却又不同的见解,若是不能让自己化身深渊,最好离的远远的

与魔鬼战斗的人,也应当小心自己变成魔鬼。这句话真的太准了。总是说我们会变成自己曾经最讨厌的人,很大原因也是因为厌恶而关注,而不知不觉成为了所谓的魔鬼。

多关注点有意思的、有趣的,少看一些娱乐八卦花边新闻。你想看到什么,你就会看到什么。

破而后立,立的前提是破。所以一些你特别在意的东西,反而阻挡了你的路

小学的时候被人骂小屁孩,于是羡慕初中高中同学的成熟。

到了初中高中才发现那些繁重的课业负担真的不是人能做的事,又向往大学时候的无忧无虑。

到了大学,开始面临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纠结和折磨,于是向往毕业之后,在社会上放开手脚的闯荡,和自己工作挣钱的爽快。

等到了社会上,才发现生活的压力是多么的大,上学时候的什么考试和学业压力都是小儿科。

没结婚的时候,向往爱情,向往两个人之间的卿卿我我,向往甜蜜的婚后生活。

结了婚才发现,所谓的爱情都是扯淡,维系两个人一起搭伙过日子的其实是亲情和责任。

没孩子的时候非常羡慕别人有一个“地上跑着的我们的心肝儿”,等自己有了孩子才发现自己要为这个心肝儿付出一生的精华。

没有钱,没有成功的时候,向往那些成功人士,趾高气扬,衣食无忧的生活,有钱之后才发现自己已经被工作和事业绑架,没有一点自己的时间。

于是向往退休之后那闲情逸致的生活情调,等退休了才发现身体已经被掏空,精力一天不如一天,原来定下来的旅游的计划也一个个泡汤了。

躺在病床上,临终的时候,却发现自己最美好的时光其实是小学上学的时候,于是慨叹: 要是能从头再来一次,该多好啊。

可惜没有从头再来一次的可能。就算能从头再来一次,是不是还会像上一世那样,懊悔过去,向往未来,却从不珍惜现在?现在就是最美好的时候,因为你还活着,活着就有无限的可能。人没有预知能力,这其实是上天的恩赐,因为从来不知道明年明天下一个小时下一秒会发生什么,多刺激啊!如果能捎带着看看路边的风景,那就更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