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最后更新于 2023年10月26日。
上帝把对婚姻的祝福放在我们的心底,就是让幸福成为感召我们的力量和目标,让我们在婚姻中觉知到罪的可怕,感受到罪带来的伤害,痛恨罪在我们身上的权势。
从这个意义上看,婚姻就成了上帝所铺设的救赎之路上的一个演习所,一块磨刀石。
美国作家汤盖瑞在《在婚姻里得胜》这本书里写道:
神创造婚姻为的是使我们拥有圣洁更甚于快乐。浪漫的婚姻是一种欺骗,不知毁了多少桩婚姻。一切具有属灵敏感度的成熟婚姻观,都必须以成熟的爱(舍己的爱)而非浪漫主义为基础。家庭生活绝不是一种逃避,婚姻对一个人的转化作用来自于每天24小时,每周7天全时间委身。它是塑造我们,为你我锻炼出基督性格的熔炉。
幸福是两个罪人在成圣过程中的必然收获,也就是说,
幸福的婚姻不会白白来临,都需要彼此背着自己的十字架
。
但是,堕落后的人视自我如珍宝,任何令自我感到不适的都会深恶痛绝、抵死抗拒,而这也是为什么这世界的婚姻都在痛苦中哀嚎哼吟的真实原因。
选择“对”的人
为了达到婚姻幸福的目的,以我们人的智慧来看,最重要的一环就是从选择一个“对”的人开始。
互联网时代兴起的众多IP大师,都在变着花样、不厌其烦地向世人传授着各种婚恋技巧,教你开启慧眼,施展魅力,从茫茫人海里找到那个“对”的人。
在世界的定义里,“对”意味着般配,无论是从身世背景、财富地位,教育程度,还是身形外貌,脾气性格,
然而,此时的“对”,未必是彼时的“对”。在婚姻这个动态的过程中,所谓的般配也是在运动中的
。
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的政法委书记高玉良和前妻的吴惠芬在世人看来可谓郎才女貌、琴瑟相和,无论社会地位,还是学识素养都高度匹配,可是,就是这样一对金童玉女也未能在众人的期待中百年好合。
显然,
基于外在条件而言的门当户对都是暂时的、相对的,只有一种般配是唯一值得坚守的
:
“你们和不信的原不相配,不要同负一轭。义和不义有什么相交呢?光明和黑暗有什么相通呢?“ (《哥林多后书》 6:14)
上帝的诫命,没有一条不是为了我们的最终益处和长远幸福而设定的。罪人之间的摩擦、纷争是必然的,不会因为外部条件的般配而减少和消失;两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人,不会因为般配而自发悔改、让步。
只有当两个人共同诚服在基督里,以祂为元首,才能以上帝的爱彼此相爱,彼此包容和忍耐。
但是,这也并不意味着你和一个信主的人结婚,之后的生活就会充满欢声笑语、平泰幸福,因为从罪里蜕变出新的生命是一个缓慢的历程,需要我们付上一生的时间。
然而,方向上的正确,足以抵消过程中的坎坷;共同的盼望,终能打消路途中的彷徨。
把婚姻看做人生的跳板
在绝大多数女性的意识深处,婚姻意味着另一次人生晋级的机会,“我们不能选择我们的原生家庭和父母,但是婚姻是我可以选择的”。
据某媒体统计,80%的女性在择偶时最看重的是物质方面的条件。
在《欢乐颂》里的樊胜美身上,导演把这种现象做了最露骨的演绎。作为外资公司资深HR,樊胜美貌美如花,一个人苦苦在魔都打拼,一手抓事业的奋斗,一手抓美貌的经营。
她出生于非常贫寒的家庭,长期得不到重男轻女的父母的关爱,反而被当作家里的赚钱工具,大事小事都指望着她来支撑。她唯一寄望的就是以美貌和成功塑造的新自我来钓个金龟婿,然后过上一劳永逸的生活。
她根本不愿意和别人“一起还房贷”,共同筑建幸福。
和樊胜美一样,对于大部分中国人来说(包括男性),婚姻是用来摆脱目前处境的,是用来安慰眼前的寂寞的,是给周围人一个交代的,拼的是条件,比的是钱包,找的是下家,奔的是饭票。
如果说樊胜美试图用婚姻解决物质层面的缺乏,还有更多的女性希望用婚姻来满足个人价值感的缺乏:能嫁一个硬件条件好的男性,就等于证明自己是同等优秀的女性。
邓文迪的婚嫁故事一直以来都被众多女性追捧,在她们看来一场婚姻的获得甚至出局,都丝毫无损邓文迪价值的成就。
其实,和外貌、财富和家境等物质层面的外在条件相比,两个人在价值观、生命意义的追求等非物质层面的契合往往才是主导婚姻幸福的关键。如果女人盘算着以青春貌美交换富足享乐的生活,而男人私下里也早为你的青春貌美设定了时效。
身处这样的婚姻,女人貌似安逸消闲,但是心里却完全没有安全感。处心积虑想的都是如何保持青春美丽,以赢得“金主”的满意。
然而,“因为,耶和华不像人看人:人是看外貌;耶和华是看内心。”
上帝更多是从我们生命内核所稀缺的,去预备我们的另一半,祂比你我更知道我们的本质和我们的需要,祂懂得如何透过婚姻来淬炼我们的生命,让我们在永恒的生命去荣耀祂。
有时候,祂给我们预备的对象与我们所求的完全不一样,要不身世背景、学历教育差强人意,要不财富事业、外貌身高达不到我们希望的高度。
如果我们不擦亮我们属灵的眼睛,我们就会反复与祂的计划失之交臂。
“心动的感觉很重要”
在这个灵魂喑哑、物欲横飞的时代里,爱情尚存的一点形而上的气息和浪漫,被艺术和文化争相传唱,把那点心动的感觉唱得缠绵悱恻、骨头发酥。爱情,于是成了很多青年的生命中心,特别是文艺青年。
这些年青人非常唾弃物质至上、为虚荣所累的择偶方式,爱情才是他们心中的圣土。如果对方没有触动他内心的扳机,在心里燃起那种电光火石般的感觉,他们就没有耐心和兴趣与对方交往下去。
脑科学表明人们坠入爱河的时候,大脑不断释放出一组特定的化学物质,如:多巴胺、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等物质,它们刺激大脑的愉悦中心,并产生如心率增加,食欲减退、失眠和强烈的激动。这个阶段通常持续一年半到三年。
从这种感觉“短命”的特质来看,它显然不能维持婚姻的长久运行,也就是说,如果把这种令人心动的爱情感觉作为我们择偶的重要依据的话,婚姻的寿命最多不过三年。
有婚姻经验的人对这种感觉的来去无踪都有着入木三分的感受,多少曾经爱得死去活来的男男女女,在婚姻里最后都以翻脸为敌、老死不相往来收场。
尽管如此,很多围城之外的未婚男女还是执迷不悟,他们在固执地在等待着那个令TA心跳加速的人的时候,错过了无数上帝为TA预备的机会。
在《不再约会》这本书中,婚恋专家JoshuaHarris透过大量的调查发现,以寻找爱情对象为目的约会存在七大缺陷:
1.约会让人感到亲密,但不一定让人愿意委身;2.约会倾向于让人省略交往关系中“友谊”的阶段;3.约会通常让人误以为肉体的亲密就是爱;4.约会通常会让一对男女与其他重要的关系隔绝;5.约会使青年男女分心,以至于无法专心为未来做准备;6.约会可能使一个人对神所赐的单身状态有所不满;7.约会创造了一个虚伪的环境,使双方无法评估对方的性格。
这7个发现以石破天惊的方式,抖出了这种千百年来一直延续的择偶方式的丑陋底色——以交易为导向,以情色的吸引为基础。
多少未婚婚男女在这个战场上前赴后继,却屡败屡战,屡战屡败,最后身心疲惫,自我放弃。
神对婚姻的祝福不仅藏着一瞬间的心动,祂的计划是为着我们永恒里的喜乐而设定的。
固守着我们的期待,以人的聪明去谋求幸福必定会错失祂的安排。
年青的朋友,也许你此刻正在为婚姻焦急,也许你正在向上帝倾心吐意,愿你借着祷告去思想祂的心意。
上帝一定会把你生命中的那个人带到你的面前,如同当初把夏娃带到亚当的面前一样。
请你预备好自己,免得与祂的安排失之交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