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证券分析师的领悟

本文最后更新于 2021年2月6日。

高收入的穷光蛋

1、国内生产总值与我国基建(拆建)有很大因素;

2、大量公司类似中国经济:收入高,但财富少(销售额很高,但利润很低,且利润还被应收入地账款占用了,故而现金流很少);

3、收入高财富少的公司有两类:一类是那些只会重复做同一种产品,而不会提升技能的公司、二类是把每年的利润用来更新设备,大搞研发和技术的公司(虽然可敬但不能做其股东);

4、科技是人类进步的基石,但也常常是投资的陷阱(虽然声誉好,但分红少企业资金流短缺)。

高成长率与估值陷阱

1、越大的公司越难高速增长,因此市盈率越应该比较低(优质公司每年增长10-15%是个不错的表现,如果是15-20%那就是找到宝了);

2、价值投资意思不代表买烂公司烂管理层,也不是要买没有利润增长的公司,而是要买好公司,只是在价格上要控制,而且在预测利润增长率时必须留足空间,不能过分看好;

3、便宜的股票不等于被低估的股票(也许便宜是有道理的,而且还便宜的不够)这也就是所谓的“估值陷阱”;

4、价值投资者睡觉一般比较踏实,即使企业的业绩不好,也没有关系,因为他们在估值时留足了空间。而高增长型的股票如果遇到业绩比较失望情况时,会跌的很厉害;

5、即使企业今年利润增长率较高,但不要判断他合理的估值(利润很难保持)。

首先是不亏钱

1、不要抱着侥幸心理,抱有侥幸心理的人实际就是站在亏钱的出发点。

2、丧失了本钱,也就丧失了翻身的机会。

3、投资千万以稳健为上,欲速则不达。首先是不亏钱,然后才是赚钱。

4、平淡无奇是最佳的状态。

5、错过一个好机会没有关系,因为无数的好机会还会出现,可是亏钱是不可以的,因为它会让你丧失捕捉下一个机会的能力(本钱就像农民的种子一样)。

踏着舞步去上班

1、巴菲特说,他每天踩着舞步去上班,因为他开心。他只跟他喜欢,尊敬和仰慕的人打交道;

2、不要过早计划以后得事情,类似巴菲特所说不要等老了再去爱;

3、巴菲特:投资者的不幸都是由于他们不能安安静静地等待;

4、不要问询第三方意见,例如我该问理发师我该理发了吗;

5、上市公司用自己本来就低估的股票作为货币(对价)去收购别的企业,简直不可理喻;

6、不要去见上市公司的管理层,见他们有害与你,你会被他们的忽悠所影响;

7、如果企业处境困难,不要指望能干的管理层扭转乾坤。只投资傻瓜也能管理的企业,因为傻瓜迟早会来当政的;

8、资金最紧张的时候就是投资的最好时候;

9、买便宜货你好像占了便宜,但是它的问题一个接一个。如果你需要持有很长时间才能变现,你的持有成本就会要你的命。时间是好公司的然后,烂公司的敌人;

10、机构通病:企业转向其实很困难;企业只要账上有钱,就有人会想法设法把它花掉;很多投资项目本来很愚蠢,但是企业内部策划部总能找到采纳的理由;大家都爱模仿同行;

11、投资的要诀:买的东西好,价格合适。何时卖不重要,因为你本来就留足了空间;

12、怎么发现好企业?你碰到时就会知道,就像你碰到美女一样;

13、投资者一定要控制风险,不能把种子烧掉了(巴菲特公司墙上一行字:你只需要发一次财);

14、投资者不应该关注某个行业未来会怎样改变社会,怎样高速增长。重要的是,投资对象究竟有无竞争优势;

15、20世纪,道琼斯指数从66点涨到了11497年。在100年里它只增长了174倍,每年增长率只有5.3%!所以投资期望不要太高,否则只会失望。

投资的最高境界是无为

1、买股票的最终意义在于分享公司长期发展的好处(包括股票价格上涨和每年的分红)。

2、长期投资要理解“投资额均衡控制原则”例如:股价高1000买较少股票 股价低反而买更多。

3、投资要有长远打算,不要以为自己有持续选择入市时机,或持续选择好股票的能力,不要以为自己可以持续地跑赢大市。

4、假设自己完全不懂经济学或市场,分时段均衡入市,以减少风险,更不要预测测大盘走势,要摩根为榜样(别人问他市场走向时,总是回答市场会波动)。

5、你只有先向市场投降,然后才能彻底解放自己,并且最终征服市场(而面向市场投降就需要买入市场,买入最广泛的指数基金(包括国内股票和海外股票)并且长期持有)。

6、不要对股市期望太高,也不要心急,而长期股市如果能够平均每年有4-8%(扣除通货膨胀)回报已经相当不错了。

7、股票市场的表现取决于企业盈利增长,而企业盈利增长又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资本同步,因此内地与香港的投资者可以特别偏重当地的指数。

8、偏重成长性强的中小企业,自己组建一个50-70只不同行业股票的十分稳定的资产组合。

经济学不是科学

1、经济学不是科学,不能用对待物理反应或者化学反应来对待它;

2、研究中经常犯如下的错误:

一、试图做精准或者短期的预测,比如下个季度的金价、股价、铜价、物价。又比如,我们把6%跟8%的差别当成很大一回事。实际上,6%可能大于8%;

二、我们的很多研究报告很牵强,不仅是研究报告的消费者认为牵强,甚至连分析员本人都认为很牵强;

三、在信息污染中挣扎;

四、券商每天的研究报告都太多,分析员们对每件事都立刻有评论,不免失去了真正想问题的时间和必要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