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TI十六型人格的由来及详解

本文最后更新于 2025年10月21日。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zNjA2OTk2Mw==&mid=2651034052&idx=1&sn=9a2b816db06217d75f24a7715f68ac4a&chksm=f32a44e0c45dcdf67c27bafe8207caa0536a81bbfbac78ef5d59eb31860a94744fd76c7d7155&scene=21#wechat_redirect

详解16型人格汇总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zNjA2OTk2Mw==&mid=2651034300&idx=1&sn=3c859fe5daeefba583a3fe2e97088f6f&chksm=f32a4798c45dce8ec26940515d6205f36e4cdb055e6edd1ec90b3858b2618d436cdd650987cf&scene=21#wechat_redirect

简介

1921年,荣格出版了他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心理类型》(Psychological Types)。在这本书中,荣格对个体心理的差异性在世界思想史上的表现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归纳出了两种“一般态度类型”(general-attitude types):外倾(E)和内倾(I),以及四种“功能类型”(function types):思考(T)、情感(F)、实感(S)和直觉(N)[1]。荣格认为,对于每个人来说,外倾和内倾这两种态度必然会有一种占据优势地位,也就是成为个体在意识层面的偏好,从而产生外倾型或内倾型人格。不仅如此,在每个人的四种功能中,也会产生一种占据主导的优势功能。这两种机制相结合,就会使一个人倾向于在其意识层面以优势态度使用优势功能,从而形成个体最为核心的个性特征。 这样,把两种态度类型分别与四种功能类型相组合,我们就得到了荣格所提出的八种心理类型,也就是外倾思维型(ET)、外倾情感性(EF)、外倾实感型(ES)、外倾直觉型(EN)、内倾思维型(IT)、内倾情感性(IF)、内倾实感性(IS)和内倾直觉型(IN)。

这对母女对荣格心理类型理论的拓展,主要是增加了J-P这个维度。在荣格那里,S(实感)和N(直觉)被称作是“非理性的”,因为这两种功能并不涉及荣格所理解的“理性判断”;与之相比,T(思考)和F(情感)则被称作是“理性型”。在荣格的原书里,“理性型”与“非理性型”并不构成一个独立的维度。在学习了荣格的心理类型理论之后,迈尔斯母女根据自己的思考和经验,同时也结合荣格书中的部分论述,在其三维基础上增加了J-P维度,也就是荣格的“理性型”和“非理性型”,从而最终使16型人格的基本理论(四维八极)成形。

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两对态度类型(EI和JP)以及两对功能类型(SN和TF)区分16种人格类型。

Image

16型人格问世以来,由于其自身在描述个体差异性方面的强大解释力以及MBTI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应用,已经成为包括个人成长、职业规划、婚恋咨询、有效沟通、团队建设、企业管理、人才招聘在内的许多领域的重要工具之一。

16型人格的基础字母意义

下面我们具体来谈谈16型人格基础部分(四维八极)每个字母的意思和区别,这有助于对自己的初步判断。

E与I的区别

外倾型 (Extroverted)的人偏好把注意力和能量主要集中于外部世界的人、物、事,内倾型(Introverted)的人则偏好把注意力和能量集中于自己内心世界中的各种活动上。

外倾型与内倾型存在以下区别:

  1. 外倾型的人在人群中感到兴奋、舒服、精力充沛;内倾型的人则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感到舒服自在,不喜欢人太多的场合。

  2. 外倾型的人愿意并且很多时候希望成为众人注意的焦点,而内倾型的人则倾向于避免成为众人注意的焦点。

  3. 外倾型的人喜欢用谈话的方式直接进行沟通,内倾型的人更偏好使用书面的方式,比如发短信、QQ等。

  4. 外倾型的人喜欢边想边说,内倾型的人则倾向于想好再说。结果造成:从表面上看外倾的人话比较多,更容易打断他人的话说自己想说的,同时在回答他人提问的时候反应也快一拍;相反,内倾型的人话比较少,更善于聆听,由于在回答他人问题时需要认真想一想才会开口,所以在别人眼里好像要慢一拍。然而,很多时候内倾的人想得更深,外倾的人的第一反应往往有流于肤浅的危险。

  5. 相比之下,外倾型的人在交谈中更容易打破沉默,因为他们本能地排斥“冷场”的情况,内倾型的人则相对来说安于沉默,甚至懂得“享受”沉默。

  6. 相对来说,外倾的人更喜欢快节奏的生活,喜欢生活中发生各种事情;内倾的人则更喜欢慢节奏的生活,不喜欢自己的节奏被外部事件所扰乱。

  7. 相比之下,外倾型的人比内倾型的人更容易与陌生人攀谈,而且更不忌讳把自己的事情(甚至包括某些在内倾人看来的“个人隐私”)告诉才认识不久的人。内倾型的人则更容易持保留态度,不喜欢自己的事情被别人知道很多。

  8. 外倾型的人在工作和生活中多数时候都会采取主动的姿态,内倾型的人只有在事情对他们有重要意义的时候才会采取主动。

  9. 相比之下,外倾型的人“朋友遍天下”,内倾型的人的朋友相对比较少,而且通常只有几个特别知心的朋友。

S与N的区别

实感型(Sensing)的人更相信通过五官(五感: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所直接获得的信息;直觉型(iNtuition)的人则更相信在五感之外,通过对事物的无意识联想(所谓“第六感”、“灵感”)所获得的信息。

实感型人与直觉型人有如下区别:

  1. 实感型的人相对来说能够观察到并记住许多实际情境中的细节;相对而言,直觉型的人往往更容易忽视一些具体细节,除非这些细节与某种抽象的模式有直接关系。某些直觉过强的人甚至可能会对一些近在眼前的东西“视而不见”。另一方面,实感型的人可能会疏于对于整体的把握;直觉型的人偏好概括与抽象,所以可能更善于把握整体的情况,而忽略细节正是他们所付出的代价。有一种说法是S型的人可能会“见树不见林”,N型的人则可能会“见林不见树”。

  2. 实感型人相对敏锐的感官能力不仅使他们能发现更多实际细节,也使他们具备了能够分辨细节差异的能力,比如一个实感型的女性可能会比一个直觉型的女性更容易分辨两种唇膏颜色的不同。同样,在分辨灯光的明暗、香水的气味或甜品的味道等类似事情上,实感型的人也相对更有天赋。与之相比,直觉型人通常会有更丰富的想象力,这既给他们的生活增加了一些难以与实感型人分享的乐趣,也给他们带来了一些苦恼。比如,恐怖片对直觉型人来说可能比对实感型人来说“更加恐怖”,这正是因为直觉型人想象出来的情景会比影片所呈现的多得多。

  3. 实感型的人倾向于尽可能精确地描述事实,而直觉型的人总觉得对事实的描述“差不多”(在实感型人眼里其实“差很多”)就行了。与实感型人出于对事实的敏感而推崇事实相比,直觉型的人总是有一种贬低事实的倾向,在他们的潜意识当中,事实被体验为一种表象、一种遮挡、一种迷雾、一种类似过眼云烟的东西。当实感型的人要求直觉型的人不要随便修改事实时(其实是他们忘了并且觉得这点差异不重要),直觉型的人会觉得对方抓不住重点且吹毛求疵。

  4. 实感型的人更倾向于“就事论事”,在他们眼里,某个事实基本上就是这个事实,而很少会意味着其他东西;相比较来说,直觉型的人则更喜欢去揣度一件事实背后的涵义或意味,以及这个事实与某种设想或理论的关系。比如,同样被一片落叶吸引了注意力,实感型的人可能会去把玩或研究这片落叶本身,比如大小、颜色、质感、气味、纹理等等;相反,如果一个直觉型的人可能会一下子意识到:“秋天来了!”,但过几分钟以后你让他描述刚才看到的那片叶子,他很可能会说错许多细节。然而,从接收信息的角度来看,两者都有得有失:看到叶子的人错过了秋天,而看到秋天的人其实也错过了叶子。所以在这两者之间,并没有好坏之分,只是偏好的不同。

  5. 实感型的人比较关注事情的现实性,也就是当前的事实以及马上就会实现的事实;直觉型的人比较关注事情的可能性,他们经常会为一个事物在(某个相对遥远的未来)可能成为什么样而吸引。在设想事物的可能性时,直觉型的人比较容易会先不顾各种现实中的障碍,放任自己的想象力去驰骋。这也就意味着,直觉型的人可能会最后或者比较晚地去考虑某种可能性的可操作性与需要付出的成本,这经常会被实感型人看作是“不现实”的表现。

  6. 实感型的人更偏好处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事务,直觉型的人则对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事情更感兴趣。比如,动手能力强、肢体动作灵巧的人多半属于实感型的人;长时间地设想与谈论与现实无关的话题(比如时间旅行的可能性、物理学上的假想实验、童话故事里的人物关系、自己十年以后或者中了彩票以后的生活……)多半属于偏好直觉的表现。

  7. 实感型的人在收集信息时,他们潜台词是在问:“事实是什么?”,如果他们获得了在他们眼里可靠的、精确的事实,他们会觉得满足,然后根据所获得的事实去作出判断;相反,直觉型的人呢在收集信息时,他们的潜台词是在问:“这意味着什么?”如果直觉型的人获得了事实,他们不会觉得满足,甚至会本能地“把事实先放在一边”,转而去搜寻事实背后的“意义”或“模式”,而在实感型的人看来,这些意义或模式一方面有编造和幻想的嫌疑,另一方面也与现实的关联不大。

  8. 实感型的人比较愿意经验,直觉型的人则更相信自己的“灵感”和对事物的直觉意义上的“理解”。实感型的人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通常更愿意选择久经考验的或者符合常理的、容易实现的方法;直觉型的人则更容易被那些创新的、革命的、甚至是前所未见的颠覆性的方法所吸引。一个新的方法距离传统的、显而易见的、容易想到的方式越远,通常在直觉型的人眼里就越有价值。

  9. 实感型的人相对来说更喜欢做自己以前做过的事情,如果面对一件自己从未做过的事情,实感型人的自信可能会下降;相反,直觉型的人相对来说更喜欢做自己没有做过的事情,并因为自己对未来的设想可能会实现而兴奋不已,但如果面对一件自己已经做过很多次的事情,直觉型的人往往就会觉得兴味索然甚至提不起精神。

T与F的区别

思考型(Thinking)的人倾向于通过对一件事情进行客观的理智分析来作出他们认为是“正确的”决定;情感型(Feeling)的人则倾向于通过考虑自己和他人对一件事情主观的情绪感受来作出他们认为是“好的”决定。

思考型人与情感型人的区别:

  1. 思考型的人在作出一项决策的时候会尽量保持客观、公正的立场,尽量少地夹杂个人因素,常摆出一幅“公事公办”的样子;情感型的人在作出一项决策的时候则会尽量保持主观、有同情心的立场,尽量多地考虑每个人的感受,常给人一种“古道热肠”的实感。

  2. 一个简单而略嫌绝对的说法是:T型人“对事不对人”,F型人“对人不对事”。思考型人更会忽略一个情境中涉及具体个人的因素,而主要考虑事情本身的逻辑,他们还会标榜自己在考虑问题时对所有人“一视同仁”的态度;相反,情感型的人更倾向于把每个人看作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去看待,因此会更多地更多地顾及每个人不同的情况,他们更可能标榜自己“在乎别人”、“对别人好”。当然,如果一个情感型的人比较讨厌某个人,也更容易在语言和行动上表现出来,所以思考型人经常会批评情感型人的“感情用事”。

  3. 当两个人发生纠纷的时候,思考型的人更会优先考虑“谁更有道理?”“谁是理亏的?”“谁在强词夺理?”;相反,情感型的人更会优先去想“谁在伤害谁?”“谁在关心谁?”“谁在咄咄逼人?”这就导致一个没有道理但是“情有可原”的人更难得到思考型人的支持,而一个有道理但却“得理不饶人”的人更难得到情感型人的支持。

  4. 在情理之间,思考型人更重“理”,他们凡事都喜欢讲道理,认为对错和公平更重要;相比之下,情感性的人更重“情”,他们凡事都愿意先考虑情感上的关系,可能会认为人际关系的和谐融洽更重要。正因为如此,思考型更容易并且经常在谈话中指出对方的错误。然而,情感型的人却很容易把这种思想上的交锋理解为一种感情上的排斥,否定一个人的观点被理解为否定这个人本身,或者被理解为不喜欢这个人,这是思考型的人万万没有料到的。

  5. 如果存在利益上的冲突,思考型人更倾向于把冲突放在台面上,通过谈判找到一种双方都能接受的、比较公平的解决方案;情感型的人则更希望冲突不要公开化,以免伤了和气,倾向于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大家相互体谅,彼此各退一步的解决方案。

  6. 每个人在做决定的时候其实都需要体会情感和运转思考,T型与F型的区别只是在这两种方式上的偏重。对于T型的人来说,其体会情感的过程是相对无意识或者说自动完成的,他们通常会把自己的情绪感受以及价值观看作是理所当然的前提,因此就没有表达和讨论的必要,与之相比,他们更愿意把自己的精力放在合乎逻辑的思考过程中;对于F型的人来说,其运转思考的过程则是相对无意识甚至是自动完成的,他们往往会认为只要感情上理顺了、舒服了,剩下的事情就“顺理成章”了。

  7. 显然,无论是偏重于思考和情感中的哪一种方式,都可能会在另一种方式上留下隐患。于是,思考型的人更容易“正确地做坏事”,比如完全不顾对社会伦理的影响去进行克隆人研究的科学家;情感型的人则更容易“好心做错事”,比如凭着一股热情冲到灾区做志愿者结果反而给救灾工作添乱……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发展良好的T型人和F型人也完全可以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

  8. 极端思考型的人可能会有一种“分析一切”的倾向,而这往往是许多情感型的人所难以忍受的,尤其是某些思考型的人居然会去分析“情感”,这尤其让情感型的人受不了,在他们看来这就好像在用卷尺去测量一朵花一样——并不是能不能测量的问题,而是有没有必要去测量的问题。反过来说,极端情感型的人则可能会有一种“感受一切”的倾向,而这又往往是许多思考型的人看不惯的,尤其是某些情感型的人可能会滥用自己主观的是非标准,凡是自己实感不好或者不喜欢的就一律拒绝,在T型人看来这是非常不理智的。

  9. 在整个四维八极中,思考型人与情感型人之间的差异可能并不是最大的(相比S与N的差异来说),但是两者之间的误会和冲突却常常是最激烈的,因为这两种功能涉及到作出决定的标准,而在这方面人们往往更难以妥协。于是,两者彼此之间就形成了一种根深蒂固的偏见:思考型的人可能会认为情感型的人过于感情用事、情绪不稳定、多愁善感,像动物或者不成熟的孩子;情感型的人则可能会认为思考型的人过于冷酷无情、没有同情心、铁石心肠,像没有人性的机器。

J与P的区别

趋定型(Judging)的人倾向于尽快作出决定,比较难以忍受事情悬而未决、没有定论的状态;顺变型(Perceiving)的人则倾向于尽可能延迟作出决定,希望自己更多地了解或感受事情的各个方面,享受作出定论之前的那种“凡事皆有可能”的开放状态。

趋定型人与顺变型人的区别:

  1. 趋定型的人喜欢把一切都管理得井井有条,包括把各种东西都分门别类地收拾好,可能会有整理东西(使一切“归位”)的癖好;顺变型的人则更能安于各种自然存在的混乱,会比较随心所欲地放置各种东西,这一点经常被其生活中的趋定型人所指责(比如被说成是丢三落四、用了东西不放回原处等等)。

  2. 趋定型的人凡事都喜欢计划,并且希望能够尽量按照计划来做事,不太喜欢先前制订的计划被随意打乱;顺变型的人则比较随性,不太喜欢凡事都制定计划,因为这让他们感到受束缚、不自由,他们更倾向于在事情发生或者将要发生时随机应变地处理。

  3. 趋定型的人喜欢安排和组织自己的生活,因此他们生活中的大部分时间可能体现为由一系列“任务”组成的日程表,当一项任务得到完成时,趋定型的人能够从中得到一种满足感;顺变型的人则希望自己的生活不是被人为规定的,他们喜欢生活中充满了各种未知的可能性,当有一些不在意料之内和计划之中的“新鲜事”发生时,顺变型的人会从中得到一种满足感。

  4. 趋定型的人如果知道自己将有一项任务要完成,他们通常会尽快开始——“要做的事情就要早做”,因为他们害怕到了后面时间会不够;顺变型的人如果知道自己有一项任务要完成,除非这件事情他们真的非常感兴趣或者非常重要,否则他们会倾向于尽可能拖延开始的时间,甚至直到最后期限临近前再动手。这是因为,事先安排好的任何日程(即使对他们自己有利)都会让顺变型的人感到失去自由,所以他们会尽可能多地延长自由尚未被剥夺的时间。然而,这种倾向很容易使顺变型的人最后无法完成任务,或者尽管完成了但却在最后一段时间里非常痛苦(比如连续几天通宵赶进度)。

  5. 趋定型的人是本能的结果导向者,一旦开始了某件事情,他们就希望尽快完成,并且经常会不自觉地“快马加鞭”;顺变型的人则更专注于一件事情的过程,不太把注意力放在尽快获得结果上,甚至常常没有意识到“大限将近”。在许多时候,趋定型和顺变型的这种差别直接对应着效率和质量之间的矛盾——趋定型的人通常会优先考虑效率问题,而顺变型的人则对质量标准更难以妥协。显然,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都需要在这两者之间找到平衡。

  6. 在趋定型的人眼里,任何事情都是有“对错”的;而顺变型的人则更容易持一种相对主义的是非观,因为他们总是持续地在接收信息,所以会觉得任何事情都有变化的可能,都还不一定,都还说不准。

  7. 趋定型的人喜欢用“应该”这个词来思考和说话。在他们的脑海里,许多事情都有一个相对应的“应该”版本:如果事情的发展和他们的“应该”一致,趋定型的人会表示认可和赞许;如果相反,趋定型的人就可能表现出不悦甚至愤怒。相比之下,顺变型的人更容易接受事物本来的样子,他们也许会对某件事物产生预期,但如果事物的发展与预期不一致,他们会很高兴发现了一些新的情况并迅速调整自己的看法。这种区别导致趋定型的人总是喜欢去评价周围的人或事,而顺变型的人则更喜欢描述和介绍,不仅如此,顺变型的人也比趋定型的人更不喜欢别人对自己“妄加评判”。

  8. 当趋定型的人宣布开始一件事情时,这意味着他们马上就要着手做这件事(比如生孩子);当趋定型的人宣布一件事情结束时,那就意味着他们不会再在这件事情上浪费一分钟的时间(比如失恋)。相反,当顺变型的人宣布开始或结束时,究竟何时开始、何时结束依然要根据之后的事态发展来看,并且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变化。以前面两个例子来说,顺变型的人会说“我想要孩子”,但具体什么时候怀孕需要“看情况”;顺变型的人也会说“我和XX分手了”,但是否不再联系对方或者何时能够“走出来”同样要“看情况”。

  9. 趋定型的人会认为自己过去的所作所为对自己的现在和未来存在着一种规定性,或者说现在和未来“有义务”和过去保持一致;相反,在顺变型的人眼里,过去是过去,现在是现在,未来则是未来,重要的是忠于每时每刻的自己,至于此刻的自己和之前的自己有多少一致性,基本上不在顺变型人的注意范围之内。这种区别一方面使趋定型的人相对来说更容易作茧自缚、画地为牢,另一方面也会使顺变型的人更容易违背自己过去所作的承诺(尤其是一时兴起的口头承诺),背上一种食言而肥、不守信用的坏名声。

一、MBTI的由来和发展

1913年,瑞士心理学家荣格在国际精神分析会议上提出了两种态度类型:外倾(E)和内倾(I),1921年,荣格在《心理类型》一书中提出了四种功能类型:感觉(S)、直觉(N)、思维(T)和情感(F)。荣格将两种态度类型和四种功能类型结合起来,形成了八种人格类型:外倾感觉(ES);外倾直觉(EN);外倾思维(ET);外倾情感(EF)和内倾感觉(IS);内倾直觉(IN);内倾思维(IT);内倾情感(IF)。

1942年,凯瑟琳.库克.布里格斯和她的女儿伊莎贝尔.布里格斯.迈尔斯在荣格人格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测试体系, 旨在帮助女性找出自己的就业倾向。这套测试就以她们两人的名字命名为MBTI(Myers Briggs Type Indicator——迈尔斯-布里格斯性格分类指标)。根据MBTI理论,人格类型可以从四个基本维度来确定:外倾(E)-内倾(I);感觉(S)-直觉(N);思考(T)-情感(F);判断(J)-知觉(P)。每个维度由对立的两个层次组成,组合成16个人格。

经过70多年的实践和发展,MBTI已成为世界上常见的人格测试,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应用于职业规划和专业选择。使用MBTI理论作为分析自己性格是一个相对科学的选择,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人格类型挖掘自己的才能和优势。

二、MBTI十六型人格的简要描述

(一)外倾感觉型(ES)

1、ESTP(企业家),他们是企业家,活在当下的实践者,是最高级的乐观主义者;精力充沛,随遇而安;渴望冒险,随时随地寻找下一个行动;关注当下,以真正的热情投入社会活动,追求灵活行动,灵活解决问题。

2、ESFP(表演者),他们是天生的表演者,热爱聚光灯,世界就是他们的舞台;喜欢在人们面前展示自己,成为关注的焦点;十足的社交活跃分子,喜欢简单的事物;需要多样化的工作,在工作中享受友好和乐趣。

(二)外倾直觉型(EN)

3、ENTP(发明家),他们足智多谋,创意十足;不怕争议,爱表达观点;好奇心重,追求新奇,不愿意做那些他们认为枯燥无味的事情;总是试图分析、理解和影响他人,追求创造性地解决一系列问题。

4、ENFP(梦想家),他们友好、温柔、敏感;有无限的能量,有永不满足的好奇心,总是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关注各种可能性,经常被各种新事物所驱使;喜欢帮助他人发现自己的创造潜力,探索新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三)外倾思维型(ET)

5、ESTJ(总经理),他们是传统和秩序的代表,务实、严谨、自律;喜欢根据他们的是非观和社会标准来团结家庭和社区;善于组织项目和人员完成事情,倾向于以系统、有序、高效的方式实现目标;注重日常工作的细节,并有一套清晰的逻辑标准。

6、ENTJ(指挥官),他们是天生的领导者;直率果断,诚实理性,远见卓识,认真负责,融合了很多领导者的基本素质;他们善于分析和制定长期计划,愿意为周围的世界创造秩序;高度的意志力和决心将促使他们积极实现目标。

(四)外倾情感型(EF)

7、ESFJ(执政官),他们友好、富有同情心和责任感;通常健谈、受人欢迎、礼貌、渴望取悦他人、被他人喜爱、需要和关注;如果有人需要帮助,他们会尽职尽责地提供帮助,关注他人的感受和需要;注重传统、实事求是、井然有序,小心谨慎。

8、ENFJ(教育家),他们是理想主义的组织者和认真的教育家;热情坦诚、灌输信念,富有人格魅力和正义感;致力于实现对人类最好的愿景,寻找并建立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善于探索他人的潜力,引导他人走上更合适的道路。

(五)内倾感觉型(IS)

9、ISTJ(检查者),他们正直、务实、恪尽职守;愿意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为努力完成目标所做的一切感到骄傲;有责任感,极其严谨、自律和专注,会毫不吝啬时间和精力,耐心准确的完成每个任务;喜欢整洁有序,按计划进行。

10、ISFJ(守护者),他们务实、忠诚、有奉献精神和同情心;注重和谐与合作,忠于团体和组织,乐于助人,理解他人的感受有相当大的组织能力,喜欢收集事实和数据,对细节的关注令人难以置信;愿意在一种有规则、有秩序的方式下生活。

(六)内倾直觉型(IN)

11、INTJ(专家),他们冷静专心,思维缜密,思想独立,想象力丰富;完美主义者,善于逻辑推理,能够快速分析复杂的问题和数据,并提出解决方案;往往会专注于一个领域,做到非常精深;非常富有恒心和毅力。

12、INFJ(引路人),他们是精神世界的向导;具有独创性的思想、强烈的感情、坚定的原则和正直的品性;性格温和、有同情心、关心他人、富有想象力、注重人际关系;喜欢在幕后长期努力工作,通过提供远见和指导帮助他人实现潜力。

(七)内倾思维(IT)

13、ISTP(工匠),他们务实、有逻辑性、谦逊、天生安静;了解机械,动手能力强,对故障排除等感兴趣;善于运用灵活的逻辑处理具体问题,专注于高效而巧妙的完成工作,完美适合工程领域;他们相对孤僻,社交能力弱,喜欢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

14、INTP(逻辑学家),他们是自由的创意者,是思绪飞扬的学者;很容易转移注意力,有着无穷的创造力;抽象概念的喜好以及深入理解,使他们可以从事具有创造性和挑战性的任何工作;淡然随和的理性者,且多数慢性子。

(八)内倾情感(IF)

15、ISFP(艺术家),他们平和、敏感,保持着许多强烈的个人理想和自己的价值观;谦虚、安静,实际上是具有巨大的友爱和热情之人;无意当领导者,但往往是忠实的追随者;不喜争论,也不把意见和价值观强加给别人;耐心、灵活、自由,遵循自己的时间表。

16、INFP(调停者),他们表面安静、谦逊,却拥有充满活力和激情的内心世界;喜欢用关怀和创造性的方法做事;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很乐意在白日梦中迷失自我;以敏感著称,可以对音乐、艺术、自然和周围的人产生深刻的情感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