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最后更新于 2025年8月20日。
现在回过头去看,感觉那时候写的东西真是没眼看。再过一些年,回头再看现在写的东西,说不定也有同样的感觉。
这就证明进步了,现在的我感觉过去的我很幼稚,这也证明成长了
更好的方向是找到你想花更多时间做的工作,而不是试图减少你花在工作上的时间。
这是你的热情所在,你愿意花时间,也更容易做出成果。
更关键的是,作品就是资产。但是,你永远没法事先知道到底什么东西能让读者喜欢,哪些内容能经住时间的考验。所以没办法,你只能持续输出,不断增加“资产”,为多年后可能的爆发做准备。
我对此深有体会,自以为写得很好的文章阅读量只有两位数,有时没有太在意就顺手写的文章反而就有过万的阅读量。做自媒体要很清楚这一点,就是输出,说不定哪一篇就爆了。
普通人可能需要到三十多岁的年纪才彻底开悟,没有父母一代人生经验、生活技能、智慧心得传授的叠加,在成长过程中蹉跎得黄金阶段都过了,才感悟到别人小时候就知晓的技能。
这些都跟游戏里的“初始设定”相似,到了二十岁左右的年纪就基本上改变不了了。你是个敏捷型的人还是智力型的人,性格是内向还是外向,是偏激还是冷静,基本上已经定型了,这些人生“参数”将会在你今后做每一个重大决策的时候影响着你。
如果在社交中你实在不知道怎么做,可以选择真诚对待他人。从长期来看,真诚是成本最低的一种策略,既不用做作矫情,也不用复杂的社交技巧,还可以快速获得别人的信任。
当然了,最重要的还是人本身。从我自己这些年的感触来看,进取心、亲和度、积极性、勤奋度等,这些优秀品质对人的影响是持续数十年如一日那种的,而且没有办法伪装。比如,你是个积极性强的人,为人处世自然事事积极,总会有让你碰上好运气的时候。但是,如果你是强行装作很积极的样子,用不了多久就会彻底崩溃,伪装让你疲劳得不行,很快生活就无暇自理。
一定要保持乐观。
人有一种奇怪的
自我实现的能力,
你觉得这个世界
是什么样的,
它似乎真的可以修正,
跟你心里的样子越来越像。
乐观带来财富,
悲观带来灰暗。
不要等到准备好了再开始。
提前充分认识到了困难,
很多事情根本没法开展,
大部分人会被直接吓退。
说到这里,大家就明白了,家族企业继承人最难的地方,就在于“富二代不是创业者”,而只有创业者才能带领公司继续往前走。
创业这事本身就是九死一生,一般阶层创业更是地狱级难度,二代们相对来说在容错成本低的情况下会容易得多,但这也只是提高了一定的成功概率,并没法彻底改变游戏的规则,只是把成功率从千分之一拉高到百分之一,虽然看着好像是上升了一个数量级,但实际上依旧非常低。
一个真正的创业者肯定是在走一条周围的人都不太认可的道路。很简单,如果周围人都认可了,那红利期肯定也过去了。所以作为创业者,首先最基本的能力就是能在别人的质疑中前进。不过别人的质疑往往也不是没有道理,质疑中的困难往往也都存在,只是绝大部分人只能看到困难却看不到前景。所以,创业者需要有更高的眼光在更高的维度来看待这些问题,并且能够积极主动地去规避别人提出来的那些创业陷阱。
富二代们最大的问题就是周围都是马屁精,说真话的少之又少,一般都是把富二代们往死里吹捧,时间长了富二代们就会有种错觉,觉得自己的智力优越到万事无所顾忌、无所戒备,导致该避的坑一个都避不开。这一点无关智商,纯粹就是人性使然。人都想听顺耳的话,只是对于普通人来说,没有人惯着你,听点刺耳话反而让你有了警戒、谨慎、敬畏之心。
此外,绝大部分商业模式都是“平民模式”,也就是你的商业产品是要卖给普通人的,如果你不了解普通人的需求,最后生产出来的东西也就卖不出去。富二代们往往缺乏“基层视角”,理解不了基层人民到底需要什么产品。比如,王思聪曾经质疑充电宝租用模式,我能理解他为啥质疑,事实上开车的人群都能理解他,车上就可以充电嘛。但是中国的现状是大部分年轻人并没有车,有车也没法开着去逛街,他们就需要这款产品的租用模式。
由此可见,“市场需求”这件事的本质不是“你觉得”,而是需要你去捕捉大家到底需要什么,这时候就需要你深入生活去观察市场需求的痛点。
最后,一种商业模式能不能运行起来,最关键的还是要打一个“成本-收益利润差”,这就要求创业者疯狂压低成本,想尽一切办法地压成本。富二代们普遍以为只要砸钱就行,而砸钱出来的模式有个大问题就是不可持续性,如果迟迟实现不了“自循环”,一座金山砸进去很快也就没了。而且摊子越大,消耗越快,前期可能五年消耗一个亿,到后来可能一个月就要消耗一个亿,到最后一个月能消耗五个亿。这种消耗都是在加速崩溃。
就这样,公司人数很快就爆满了,这也是为什么硅谷有句话说,大公司都是养老的,想干成点事得去独角兽小公司。科技领域越来越呈现出一个趋势,绝大部分人都是围绕几个关键核心在转。这有点像《三体》里的人列计算机,只有牛顿和冯·诺依曼在动脑,其他人出力就行了。
当初Excel表格出现的时候,很多人惊呼这玩意儿将会改变整个职场江湖,谁能想到它并没有改变什么,只是让工作变得更麻烦、更琐碎。
“琐碎”是自动化的大敌,之前有个做服装的小老板跟我说,他想上一个机械臂,但是机械臂什么都好,唯一麻烦的是没法把一块稍微皱一些的布弄平,于是他又配了几个人专门伺候这个机械臂。
很多人说,难道美国做的就是对的吗?当然不一定,不过美国的做法其实就是进化论的模式。进化是允许犯错的,事实上“错误”是进化必不可少的前提,可能当下的错误就是未来的优势,如今的皇冠却可能是下一个时代的累赘。谁事先能知道呢?你不知道,因此只好允许犯错,允许多元发展,形成一个“选择池”,应对还没出现的场景。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国加入WTO后能发展那么快,本质也是因为我们起点低,往哪个方向发展都是进步,所以无论是改革,还是应用新技术,阻力都非常小。如今为啥说进入了深水区呢?因为现在已经形成了大量的既得利益阶层,任何改革都要伤及一些人的利益,他们当然不愿意。也就是说,上一个时代的王冠,往往是下一个时代的累赘。
比如,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前,英国已经是当之无愧的海上霸主,工业革命只是让它拥有了半个世纪绝对的领先优势;第二次工业革命爆发在当时的世界第一经济强国美国,而不是非洲或者亚洲。也就是说,技术革命只会爆发在底子很厚、市场规模极大的国家,而不是随便某个国家。
下一次智能革命也只能如此,其中一个国家在智能革命中取得优势后,可能会在一些年里拥有领先优势,但其他国家立刻就会跟上更关键的一点是,“吸引制造业”跟打仗不是一码事,更像是在“找女朋友”,你不能总想着控制别人,应该做的是建设更文明、更法治、更和谐的环境,吸引别人在你这里安全地赚钱。如果你做好了,别人在你这里能赚钱,他怎么会转移呢?过去四十年我们为啥有这么大的发展,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超级稳定的内环境,让产业资本安心建厂。
今后我们只要坚持这一点,就不用担心制造业都跑了。
实上,我们现在看那些在美国出生的华人小孩,就能感受到他们跟我们的小孩差别已经很大了,这些小孩都逐渐脱离了内向性格的束缚,变得阳光自信、热情洋溢。
性格内向,看着是小事,其实是大事。华人在海外升迁一直受影响,跟这种性格就有很强的相关性,毕竟性格内向的人往往在管理层方面处于比较劣势的地位。
此外,一个人被提拔,往往需要另一个人把他拎上去,华人作为一个少数群体,被提拔的机会太少,导致互相提携的机会也受影响。如果在海外的一个公司里,一个华人主管都没有,那么你作为华人被提拔的概率自然就低一些。
碰上挑战忍不住想退缩,多年后回过头来看,才发现人生的关键点,都是那些挑战。
不过我一直都是挺乐观的,用熊彼得的话说,经济衰退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时期,在衰退中淘汰弱者,是推动革新创造、重新迎来繁荣的必经之路。在这个逻辑上深思,就能理解我国政府现在的那些举措—打击食利资本,推动硬科技研发,并且调整收入结构,也正是下一个技术周期开始前该做的事情。
别参加“失败者的派对”。人天生悲观,容易被坏情绪带偏。
我们吃到嘴里的肉,可能是来自河南的养猪场,也可能是来自阿根廷草原的养猪场;吃到的食用油,可能是黑龙江的大豆压榨出的,也可能是美国得州农场的大豆压榨出的;代步出行开的车,芯片有可能是北京生产的,也可能是美国西雅图工厂生产的。事实上,咱们手里任何一个东西都可能是十几个国家协作才完成的。也就是说,现在已经没有回头路了,除了市场,没人能解决9亿多人庞大复杂又精细的需求。
这么大规模的城市人口,其就业率是几千万个大小公司共同解决的。
甚至很多人的岗位之所以存在,主要是给远在美洲和欧洲的人搞生产,他们的需求是你工作存在的原因。除了市场和贸易,没有任何东西能给他们提供这么大规模的就业岗位,也没法维持现在的生活水平。可以说,市场经济是一条不归路,走了这条路,就意味着只能一路走下去,再也回不去了。
这倒让我想起了一件事,《三体》第三部的开头讲了件事情,说是如果把地球上的生物移除,地球就跟火星差不多,而且俯瞰地球,它的颜色也不再是蓝色的。生命虽然看着稀疏,但是对地球的改造有决定性的作用。老“KK粉”们都知道,大刘这里是借用了凯文·凯利的著作《失控》中讲的一些逻辑:生命一旦出现,就会不断改造周围的环境,最后生命和环境一起进化。从这个意义上讲,市场和生命是一码事。